铁锅与蒸笼被林安小心地藏在灶房角落,用干草苫布盖得严实。不是不想用,而是时机未到。联军大营表面的喧闹之下,是日益汹涌的暗流,她需要一样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印象或换取更大利益的“杀手锏”,而非在日常琐碎中消耗掉这份新奇。
她的手艺愈发纯熟,即便只用现有的陶罐、铜鼎,也能将寻常食材化腐朽为神奇。公孙瓒的日常饮食乃至偶尔的小宴,已离不开她。工作量肉眼可见地增加,但她处理起来已渐渐得心应手,甚至能分心观察这大营里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前方战报陆续传来,却多是坏消息。曹操追击董卓,在荥阳汴水遭徐荣伏击,大败而归,几乎折尽本部兵马,狼狈退回酸枣。孙坚进军梁东,亦被徐荣击败,仅与数十骑溃围而出,退驻阳人聚。败仗如同阴云,笼罩在联军上空,却又奇异地未能撼动酸枣大营内部那日渐奢靡、各自为政的氛围。
林安冷眼看着。她深知这段历史,所谓的讨董联军,早已貌合神离。各路诸侯屯兵不前,每日里“置酒高会”,互相猜忌,保存实力。袁绍、袁术兄弟暗斗,袁术更是因猜忌孙坚,开始在其粮草补给上做手脚,使得刚刚经历大败的孙坚更是举步维艰。
这日,孙坚带着部众来到公孙瓒营中拜访。这位“江东猛虎”此刻眉宇间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愤懑。席间,林安精心烹制的菜肴——一道炖得酥烂的羊肉,一道用茱萸和少量系统胡椒调味的鱼脍,几样时蔬——虽引得旁人称赞,孙坚却只是机械地动了几箸,便放下酒杯,向公孙瓒陈说利害,希望能联合出兵,共击董卓。
“……董卓残暴,天子蒙尘,正是我等奋力之时!岂可在此空耗粮秣,坐视良机错失?”孙坚的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与急切。
公孙瓒端坐其上,面色平静。他何尝不知孙坚所言在理,但他更清楚袁术掐着孙坚的粮道,此时与孙坚走得太近,无异于同时得罪袁氏兄弟。他沉吟片刻,委婉推拒:“文台兄勇烈,瓒深感佩服。只是我军新至,士卒疲敝,粮草亦需筹措,恐难即刻呼应。还需从长计议……”
孙坚眼神一暗,知道多说无益。
林安在后厨,能隐约听到前帐的对话,心中不免为孙坚叹息。这位在历史上真正奋力讨董的猛将,此刻的处境可谓内外交困。
她的目光,更多被孙坚身后那个随侍的英武少年吸引。他年纪不过十六七岁,面容俊朗,眼神明亮锐利,顾盼间自有勃勃英气,正是少年孙策。他虽恪守礼节,安静立于父亲身后,但品尝菜肴时,那瞬间亮起的眼神和几乎要脱口而出的赞叹,却被他自己强行压下,只化作与身旁另一个清秀挺拔少年(想必就是周瑜)悄悄交换的一个惊喜眼神,并低声催促好友多吃些。少年心性,即便在沉重氛围下,也难掩对美食最直接的喜爱。
宴席在略显沉闷的气氛中结束。公孙瓒见孙坚神色郁郁,自己拒绝出兵,面子上也需稍作安抚,便吩咐道:“去,让林氏准备些近日做的点心,给孙将军带上。”
林安得令,连忙将早已备好的枣糕与绿豆糕仔细装盒,由亲兵送出。
孙策回到自家营寨,迫不及待地与周瑜分享了那份精致的点心。枣糕的甜糯,绿豆糕的清甜,对于习惯了军中粗粝饮食的少年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味蕾享受。
“公瑾,你快尝尝!公孙将军营中竟有这般美味!”孙策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含糊说道,连日来因父亲愁闷而压抑的心情似乎都好了不少。
周瑜细嚼慢咽,品味着口中细腻的甜香,亦是点头称赞:“确实非凡。比之吴地糕点,别有一番风味。”
孙策吃完,意犹未尽地舔了舔嘴角,好奇心大起:“听说做出这点心的,还是个女子?真是好手艺!可惜……咱们不知何时便要开拔,以后怕是吃不到了。”他有些遗憾,随即眼睛一转,“挖人肯定不行,那是公孙伯圭的私厨。但……咱们花些钱财,向她讨要个方子,自己找人做,总可以吧?”
周瑜闻言,失笑摇头:“伯符,此乃人家安身立命之本,岂会轻易外传?莫要唐突了。”
孙策却有些不以为然,将此事记在了心里。
而此时的林安,对孙策少年兴起的心思一无所知。她正送走前来领取明日食材清单的军需官,独自坐在灶房的小凳上,目光再次落在那被遮盖严实的铁锅和蒸笼上。
帐外,夜风呼啸,带着远方的肃杀之气。联军内部的倾轧,前方失利的战报,诸侯们醉生梦死的宴饮,以及像孙坚那样力战却备受掣肘的无奈……这一切都让她感到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她想了想那冰冷的系统面板,感受着寥寥无几的资源点。乱世如洪流,她这叶扁舟,凭借一点厨艺暂时找到了避风的角落,但接下来,这洪流将涌向何方?她这点微末伎俩,又能在这波澜壮阔又残酷无比的时代里,支撑多久?
她看着跳跃的灶火,眼神有些迷茫,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