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文学
一个精彩的小说推荐网站

求推荐可以免费阅读深空征程小说的网站

《深空征程》中的陆珵是很有趣的人物,作为一部科幻末世类型的小说被陆雪孤菊描述的非常生动,看的人很过瘾。《深空征程》小说以98082字,最新章节第11章的连载状态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欢看这本小说。主要讲述了:火星乌托邦平原的黎明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 淡粉色的天光刺破红色尘埃,将临时基地的穹顶染成暖橙色时。爱丽丝已经站在原基地机械加工车间的入口前。她穿着厚重的火星防护服,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图纸,那是幸存者…

求推荐可以免费阅读深空征程小说的网站

《深空征程》精彩章节试读

火星乌托邦平原的黎明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 淡粉色的天光刺破红色尘埃,将临时基地的穹顶染成暖橙色时。

爱丽丝已经站在原基地机械加工车间的入口前。

她穿着厚重的火星防护服,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图纸,那是幸存者托马斯连夜绘制的 “机器人生产线布局图”。

“所有人注意,今天开始修复生产线的核心设备,精密机床和芯片焊接机是重中之重,缺一不可。”

爱丽丝按下通讯器,身后 50 名工程人员和 30 台拆解 / 搬运机器人整齐列队,金属履带在红色土壤上碾出细碎的痕迹。

原基地的机械加工车间曾是火星工业的核心,如今却只剩坍塌的钢结构和散落的零件。

爱丽丝带领团队走进车间时,最先看到的是角落里的 “MS-800 精密机床”—— 它的外壳被一根断裂的钢柱砸出凹陷,操作面板的屏幕碎裂,但机身主体仍保持完整。

“先清理周围的废墟,小心别碰到机床的主轴。” 爱丽丝对身边的德国工程师马库斯说,同时操控 2 台搬运机器人将压在机床上的钢柱移开。

修复工作从 “设备诊断” 开始。托马斯(美国机械工程师,第二章获救的幸存者)蹲在机床旁,用便携式检测仪扫描机身内部。

“主轴电机没问题,但传动齿轮有 3 个齿断裂;液压系统的密封圈老化,需要更换;还有操作面板的电路板,得重新焊接线路。”

他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小巧的零件盒,里面装着原基地零件库的备用齿轮 —— 这是他在避难舱时偷偷藏起来的,“原基地的零件库在车间地下一层,应该还有更多密封圈和电路板,就是不知道有没有被沙尘淹没。”

接下来的两周,团队在地下一层找到了零件库。30 台搬运机器人轮流作业,用吸尘器清理库内的沙尘,最终挖出了 200 多个液压密封圈、50 块电路板和 10 套传动齿轮。

“这些零件够修复 3 台精密机床了!” 爱丽丝兴奋地拍了拍托马斯的肩膀,“要不是你记得零件库的位置,我们至少要多耽误一个月。”

修复精密机床的关键在于 “主轴校准”。

马库斯带领 5 名工程师,用激光校准仪调整主轴的垂直度,误差必须控制在 0.001 毫米以内 —— 这是加工机器人核心部件(如挖掘臂轴套)的精度要求。“火星的低重力环境会影响校准精度,我们得用配重块模拟地球重力。”

马库斯说着,让机器人将 20 公斤的配重块固定在主轴上,然后一点点调整校准螺丝。经过 72 小时的连续调试,第一台精密机床终于恢复运转,当它成功加工出第一个钛合金轴套时,车间里响起了压抑的欢呼声。

芯片焊接机的修复则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这台设备的核心部件 “高频焊接头” 被碎片砸坏,原基地的零件库里没有备用件。

“我们可以用方舟号带来的小型焊接机改造。” 佐藤(日本智能控制专家)提出方案,他带领研发组将 2 台小型焊接机的高频模块拆解,重新设计电路,再用原焊接机的机身组装。

改造过程中,最困难的是 “温度控制”—— 芯片焊接需要精准的 380℃,过高会烧毁芯片,过低则焊接不牢固。佐藤在焊接机上加装了红外温度传感器,实时调整电流,经过 20 次测试,终于达到了要求。

不止不绝,距离登录火星已经1年零8个月了。但是时间还在继续。

从改造第 1 年 1 月到 8 月,历时 8 个月,生产线终于全面修复。

车间里,3 台精密机床、2 台芯片焊接机、5 台零件清洗机整齐排列,机器人的机械臂在轨道上灵活移动,开始加工第三代火星机器人(MR 系列)的核心部件。

“MR-300 采矿机器人,搭载 3 米长的高强度挖掘臂,最大挖掘力 50 吨;MS-200 冶炼机器人,可操控熔炉温度达 1600℃;MP-150 加工机器人,负责零件的精密打磨……” 爱丽丝站在生产线控制台前,看着屏幕上的机器人设计图,对陆珵汇报,“按照计划,我们 3 年内要生产 500 台机器人,覆盖采矿、冶炼、加工、维护四大类,现在生产线每月能加工 20 套核心部件,下个月就能组装出第一台 MR-300。”

改造第 1 年 9 月,第一台 MR-300 采矿机器人在乌托邦平原西侧的铁矿脉投入测试。袁军带领警备队和勘探团队,提前用地质雷达绘制了矿脉分布图 —— 根据索菲亚(俄罗斯生态学家)提供的 “火星资源数据库”,这里的铁矿脉厚度达 50 米,平均品位 35%,是理想的开采点。

“启动挖掘程序,先试挖 1 米深。” 袁军通过遥控器下达指令,MR-300 的挖掘臂缓缓落下,液压装置发出低沉的轰鸣,红色的土壤和矿石混合着被挖起,落入身后的筛选模块。

然而,测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MR-300 的单日采矿量仅 1200 吨,远低于预期的 2000 吨,而且挖掘臂的磨损速度远超设计值 —— 不到 8 小时,挖掘齿就出现了明显的崩裂。

“问题出在火星土壤的硬度上。” 陈磊(中国动力专家)蹲在挖掘臂旁,用地质锤敲开一块矿石,里面露出银白色的氧化铁结核,“这些结核的硬度达 HV500,比地球铁矿的硬度高 30%,我们用的挖掘臂材质是地球带来的 40CrNiMo 合金,根本扛不住。”

团队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挖掘臂的材质优化方案。“我们能不能用火星本地的铁矿冶炼高强度钢?” 陈磊提出想法,“数据库显示,这里的铁矿含锰量较高,加入少量稀土元素(比如钕),就能冶炼出硬度达 HV650 的合金,刚好能应对氧化铁结核。”

冶炼高强度钢的第一步是搭建 “临时冶炼炉”。

爱丽丝团队用原基地的废弃钢壳,加装火星本地的耐火砖,再用核聚变发电机提供能源,建成了一座日产能 50 吨的电弧炉。

陈磊带领团队调试冶炼参数:电弧温度控制在 1600℃,铁矿与锰矿的配比 10:1,加入 0.5% 的钕元素(从乌托邦平原的稀土矿脉中初步开采)。

第一次冶炼时,钢水因杂质过多导致硬度不达标,陈磊调整了除渣剂的用量,第二次冶炼出的钢坯经过测试,硬度达到 HV680,远超预期。

新的挖掘臂很快安装到 MR-300 上,第二次测试在改造第 1 年 11 月启动。这一次,MR-300 的挖掘臂轻松凿开含有氧化铁结核的土壤,挖掘齿的磨损速度降低了 70%,单日采矿量突破 2500 吨。“再优化一下筛选模块的筛网孔径,把小于 5 厘米的碎石过滤掉,还能提高效率。”

陈磊在现场盯着机器人作业,发现筛选模块经常被小碎石堵塞,于是让工程师将筛网孔径从 10 毫米调整为 5 毫米,同时加装振动装置。

到改造第 2 年 1 月,30 台 MR-300 采矿机器人全部部署到位,在铁矿脉上形成了 3 个 “自动化采矿点”。

每个采矿点配备 10 台机器人,24 小时不间断作业,单日总采矿量稳定在 3000 吨以上。“这些铁矿就是我们的‘工业血液’,有了它,飞船改造的金属材料就有了保障。” 袁军站在采矿点的观景台上,看着机器人整齐排列的挖掘臂,对身边的华天说。

运输环节的优化同样关键。

研发组部署的 40 台 “MT-500 运输机器人”,续航 500 公里,载重 5 吨,专门负责将矿石从采矿点运往临时冶炼厂。

初期,运输机器人因火星地表的沟壑经常偏离路线,佐藤团队在机器人上加装了 “地形匹配导航模块”,导入火星地表的三维地图,机器人能自动避开沟壑和障碍物,运输效率提升 40%。“现在从采矿点到冶炼厂,每台机器人单程只需 1.5 小时,每天能往返 6 次,40 台机器人每天能运输 1200 吨矿石。”

佐藤向华天汇报时,屏幕上显示着运输机器人的实时轨迹,密密麻麻的路线像红色土壤上的银色丝带。

就在采矿和运输逐步走上正轨时,生产线却遇到了 “卡脖子” 的问题 —— 芯片短缺。

改造第 2 年 3 月,生产线组装第 50 台 MR-300 时,发现方舟号带来的控制芯片仅剩 20 块,而原基地的芯片库在撞击中被烧毁,无法补充。

“没有芯片,机器人就是一堆废铁。” 爱丽丝急得团团转,她算了一笔账:按照每月生产 40 台机器人的速度,芯片只能支撑半个月,3 年 500 台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佐藤主动请缨,带领研发组攻关 “简化版控制芯片”。

“我们不需要机器人具备复杂的 AI 交互功能,只要能完成基础的作业指令就行。” 佐藤在会议上解释,“比如采矿机器人,只要能执行‘挖掘 – 筛选 – 卸载’的固定流程,运输机器人能按导航路线行驶,就足够了。”

简化芯片的研发从 “功能裁剪” 开始。佐藤团队将原芯片的 200 个功能模块缩减到 80 个,去掉了语音交互、环境数据分析等非必要功能,只保留运动控制、故障报警、数据传输等核心模块。

芯片的尺寸也从原来的 50mm×50mm 缩小到 30mm×30mm,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最大的挑战是程序优化。” 佐藤的助手、中国程序员林晓说,“简化后的芯片运算速度降低了,我们需要重新编写程序,让机器人的动作更简洁,比如挖掘臂的抬升角度从 10 个档位减少到 3 个,反而能提高作业效率。”

第一次测试简化芯片时,问题出现了:MR-300 的挖掘臂反应延迟了 0.5 秒,导致矿石经常洒落在运输机器人外。

佐藤团队连夜调整程序,将芯片的指令优先级重新排序,把挖掘和卸载的指令放在最前面,延迟时间缩短到 0.1 秒,达到了作业要求。

改造第 2 年 4 月,首批 20 块简化芯片投入使用,组装出的机器人经过一周的测试,各项性能均达标,只是智能度有所降低 —— 无法自主应对突发情况,需要人工远程干预,但对于规模化作业来说,已经足够。

芯片危机解决后,生产线的效率大幅提升。从改造第 2 年 5 月开始,每月能生产 40 台机器人,到第 2 年末,实际生产机器人 520 台,超额完成 20 台。这些机器人中,150 台 MR-300 用于采矿,100 台 MS-200 用于冶炼,80 台 MP-150 用于零件加工,190 台 MT-500 用于运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 “采矿 – 冶炼 – 加工 – 运输” 自动化产业链。

与此同时,华天团队在方舟号建立的 “材料实验室” 也在紧锣密鼓地运转。10 台 “检测机器人”(MJ-100)日夜不停地对回收和开采的材料进行检测,确保每一批材料都能满足后续改造的需求。

MJ-100 的检测流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拉力测试,检测材料的抗拉强度 ——A 类材料(用于核心结构)需达到 800MPa 以上,B 类材料(用于辅助舱段或留守基地)需达到 600MPa 以上;

第二步,耐辐射测试,将材料放在模拟星际辐射的环境中,检测 1000 小时后的性能变化;第三步,耐腐蚀测试,模拟火星大气和星际真空环境,评估材料的使用寿命。

“原基地回收的钛合金有 30% 存在辐射损伤,抗拉强度从 900MPa 降到了 750MPa,只能归为 B 类。”

华天看着 MJ-100 传来的检测报告,对助手说,“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用等离子镀膜技术修复,在材料表面镀一层 5 微米厚的钛 nitride,强度能恢复到 850MPa,重新归为 A 类。”

这项修复技术正是第一章中改造机器人时使用的,如今被应用到材料检测中,实现了技术的复用。

对于新冶炼的高强度钢,检测结果更是喜人:抗拉强度达 950MPa,耐辐射性能比地球带来的合金高 20%,完全满足 A 类材料的要求。“这些钢可以用来制造飞船的框架和机器人的挖掘臂,成本比从地球带来的材料低 60%。” 华天兴奋地将报告发给陆珵,“按照现在的开采和冶炼速度,我们每月能产出 500 吨 A 类钢材和 300 吨 B 类钢材,足够支撑后续的改造需求。”

改造第 2 年末,火星表面的景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乌托邦平原西侧,3 个采矿点的灯光在夜色中连成一片,MR-300 的挖掘臂此起彼伏,像一群不知疲倦的钢铁巨兽;

临时冶炼厂的烟囱里冒出淡淡的白色蒸汽(其实是水蒸气在火星低温下凝结的冰晶),MS-200 机器人正在操控熔炉,将红色的铁矿炼成银白色的钢坯;

机械加工车间里,MP-150 机器人的砂轮高速旋转,打磨出精度达 0.01 毫米的零件;运输线路上,MT-500 机器人排成整齐的队伍,将矿石和零件运往各个目的地。

爱丽丝站在生产线的控制室里,看着屏幕上的生产数据:3 年目标 500 台机器人,2 年已完成 520 台;每月采矿量 3000 吨,冶炼钢材 800 吨,检测 A 类材料 500 吨 —— 这些数字背后,是 500 名工程人员和 520 台机器人的日夜奋战,是幸存者提供的技术支持,是研发组一次次的技术突破。

“陆指挥,我们已经具备规模化开发的能力了。” 爱丽丝通过通讯器向陆珵汇报,“接下来,我们可以开始筹备飞船改造的前期工作,比如搭建大型加工车间,储备更多的 A 类材料,还有…… 为可能的留守基地准备 B 类材料。”

陆珵站在方舟号的观测台前,看着火星表面的灯火,心中充满了感慨。

从第一章的临时登陆,到第二章的幸存者营救,再到第三章的规模化开发,人类在火星上一步步站稳了脚跟。

“告诉所有人,继续加油。” 陆珵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到每个舱段,“火星不是我们的终点,但这里的每一块钢材、每一台机器人,都会成为我们前往比邻星的基石。”

此时,陈磊正在冶炼厂调试新的熔炉,准备尝试冶炼更耐高温的合金;佐藤在实验室里优化简化芯片,希望能恢复部分 AI 功能;袁军在采矿点巡查,确保机器人的作业安全;华天在材料实验室里,看着 MJ-100 检测出的最新一批 A 类钢材报告

—— 所有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那就是在这片红色的星球上,为人类文明打造一艘通往星海的 “方舟”。

改造第 2 年的最后一天,火星迎来了一场罕见的 “尘暴晚霞”—— 红色的沙尘被夕阳染成金色,在天空中形成绚丽的光带。

爱丽丝、陈磊、佐藤、华天、袁军和幸存者代表托马斯、索菲亚站在临时基地的观景台上,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手中的保温杯(里面装着火星本地种植的大麦茶)。

“为了火星,也为了比邻星。” 爱丽丝轻声说,其他人纷纷点头,杯沿碰撞的清脆声响,在火星的寂静中格外清晰 —— 这是人类在红色星球上,为未来许下的承诺。

小说《深空征程》试读结束!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