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如果你喜欢历史古代类型的小说,那么《君王业》绝对值得一读。小说中精彩的情节、鲜活的角色以及深入人心的故事,都会让你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总字数已达94756字,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君王业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顺义门,长安城最北边的一座城门,平日里主要用于军旅和漕运。但如今,它却成了全长安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一座被重兵把守的宅邸,关押着一位特殊的囚徒——东突厥的末代可汗,颉利。
李世民没有杀他,也没有将他打入天牢。他给了他一座府邸,有仆役,有饮食,甚至还有小型的娱乐活动。但这更像一个华丽的笼子。颉利可以透过窗格,看到长安城的繁华,听到远处传来的喧嚣,却永远无法真正融入其中。他昔日的部众,有的被编入唐军,有的被迁往内地,有的则在草原上为了大唐的封赏而争斗不休。他,成了一面镜子,一面映照着大唐武功的镜子,一面属于李世民的、活生生的战利品。
这一日,一辆朴素的马车停在了府邸门外。车上走下的,是太子李承乾。
他今年刚满十二岁,眉宇间已有几分父亲的英气,但更多的是少年人的好奇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同情。这是他第一次,在没有父亲陪伴的情况下,独自面对这位传说中的“草原雄鹰”。
守门的士兵见到太子,立刻跪地行礼。李承乾摆了摆手,径直走了进去。
庭院里,颉利正穿着一身汉人的布衣,笨拙地学着浇花。他曾经能拉开三百斤的强弓,能一箭射穿飞奔的野狼,如今,却连一个小小的水壶都显得有些沉重。听到脚步声,他缓缓抬起头,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骄横,只剩下一种被磨平了棱角的麻木。
“你是谁?”他的汉话依旧生硬。
“我乃大唐太子,李承乾。”少年太子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有力。
颉利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波澜。他打量着眼前这个少年,然后,他笑了,那笑声嘶哑而苍凉。
“太子?哈哈……李世民的儿子……”他放下水壶,缓缓坐到石凳上,拍了拍旁边的位置,“坐吧,小太子。来看我这个失败者?”
李承乾犹豫了一下,还是坐了下来。他来之前,父亲曾对他说:“去看看他,看看一个失去一切的王者,是什么样子。这会让你明白,你将来要守护的是什么。”
“你不好奇吗?”颉利自顾自地说道,“不好奇我为什么会败得这么惨?”
“父皇说,是因为你失去了民心,也因为你的傲慢。”李承乾照实回答,这是他在东宫里学到的标准答案。
“民心?傲慢?”颉利像是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你们汉人总喜欢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词。我败,只是因为我败了。就像狼吃羊,不是羊有罪,只是因为狼饿了,而羊不够强壮。”
他伸出手,指了指长安的方向:“你们的皇帝,是一头更强壮、更狡猾的狼。他伪装成羊,等我放松了警惕,然后一口咬断了我的喉咙。我佩服他,真的。如果我是他,我也会这么做。”
这番赤裸裸的丛林法则,让李承乾感到一阵不适。他所受的教育,是仁义,是德政,是王道。
“你错了。”少年太子忍不住反驳道,“父皇不是狼,他是龙。龙行云布雨,滋养万物,百姓才会归心。你只知道掠夺,所以你的部落才会像沙子一样,风一吹就散了。”
“龙?”颉利愣住了,随即爆发出更大的笑声,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好一个龙……李世民教得好啊!”
他止住笑,凑近李承乾,压低了声音,像是在分享一个秘密:“小太子,你记住。草原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仁义。草原只相信弯刀和快马。你以为你父亲给了那些部落首领封号,他们就会感恩戴德?不,他们只是在等待,等待你的‘龙’老去,等待下一头更凶狠的狼出现。”
“到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撕碎你们的一切。”
这番话,像一根毒刺,深深地扎进了李承乾的心里。他一直为父亲的功业感到骄傲,但颉利的话,却为他展现了一个残酷而血腥的、他从未了解过的世界。
“你……你胡说!”他站起身,有些慌乱地反驳,“我大唐兵强马壮,法度严明,绝不会让你说的事情发生!”
“是吗?”颉利靠在椅背上,重新恢复了那副麻木的神情,“那就等着看吧。我看不到那一天了,但你,小太子,你会看到的。”
李承乾不想再待下去。他几乎是逃也似的离开了这座压抑的府邸。坐在回宫的马车上,颉利最后那句话,一直在他耳边回响。
他第一次意识到,父亲留给他的,不仅仅是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更是一个充满了未知威胁和复杂人性的世界。那些史书上冰冷的文字,那些朝堂上激昂的辩论,在颉利这个活生生的“失败者”面前,似乎都变得有些苍白。
当晚,李世民在甘露殿批阅奏折,李承乾走了进来,默默地站在一旁。
“见他了?”李世民没有抬头。
“……是。”
“他跟你说了什么?”
李承乾犹豫再三,还是将颉利的话,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他低着头,准备接受父亲的训斥,说他意志不坚,竟被一个阶下囚动摇了心志。
然而,李世民只是放下了笔,沉默了许久。
“承乾,”他终于开口,声音异常温和,“你觉得,他说得对吗?”
“儿臣……儿臣不知。”李承乾的声音有些发颤。
李世民站起身,走到他面前,扶着他的肩膀。
“他说得对,也不对。”他看着儿子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草原的法则,确实是弱肉强食。但朕要让这片土地,不再只有草原。”
“朕要修长城,不是为了隔绝,而是为了划定边界。朕要通商路,不是为了掠夺,而是为了互通有无。朕要教他们耕种,不是要改变他们,而是要让他们知道,除了弯刀,还有犁耙可以让他们吃饱饭。”
“当有一天,他们的孩子能读我们的书,他们的商人能用我们的钱,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我们带来的和平与繁荣时,你说的‘法度’,就不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而是刻在他们心里的准则。”
“这很难,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或许,在你,甚至在你儿子的时代,都无法完全做到。”李世民的眼中,闪烁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深邃光芒,“但这条路,必须从我们开始走。这,就是朕留给你们,最沉重的遗产。”
李承乾怔怔地看着父亲。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理解了“天可汗”这三个字的重量。那不是武功的顶点,而是一条漫长、艰难、却又无比伟大的道路的起点。
他看着父亲鬓边不知何时生出的一丝白发,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
“父皇,”他郑重地跪下,“儿臣,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