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备受瞩目的职场婚恋小说,旧窗藏衍,晚星归巷,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书迷的关注。作者清纯美少妇的猪头少年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如果你喜欢阅读职场婚恋小说,那么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
旧窗藏衍,晚星归巷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苏晚星指尖抚过樟木箱的铜扣时,指腹先触到了一层薄尘。这箱子是外婆压在阁楼最里侧的,被几床浆洗得发硬的旧棉被裹着,若不是前日整理阁楼时不慎碰倒了堆在上面的纸箱,恐怕还要继续沉睡。
木箱不大,掌心能拢住的宽度,表面的红漆已经斑驳,露出底下浅棕色的木头纹理,边角被岁月磨得圆润。苏晚星轻轻掀开扣锁,一股混合着樟脑与旧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带着时光沉淀后的温润。箱内铺着一块深蓝色的土布,布面上平平整整地放着一叠泛黄的书信、一个掉漆的铁皮盒,还有一张折叠得方方正正的纸片。
她先拿起纸片,展开时纸张发脆,边缘微微卷曲。上面是一行手写的字迹,墨色已经淡得有些发灰,笔画却透着一股利落的劲道。“同意苏秀兰同志在院后搭建储物棚,用于堆放杂物及护巷工具,不得占用公共通道,望合规维护。”落款是“青石板巷居委会”,日期模糊得只剩“一九八七年冬”几个字还能辨认。
苏晚星的心猛地一跳。
青石板巷的老住户都知道,她外婆苏秀兰当年确实在“拾光”旧物店后院搭了个小棚子,如今项目方咬住的“违规搭建”,正是这处。这些天他们翻遍了家里的旧文件,找遍了居委会留存的老档案,都没找到半点书面凭证,没想到这关键的便条,竟藏在阁楼的旧木箱里。
可没等她欣喜多久,就发现难题——便条中间的关键部分字迹几乎晕成了一团,尤其是“同意”二字后面的补充条款,还有居委会盖章的位置,都被水渍浸得模糊不清,只能隐约看到一个红色的印记轮廓。
“这……”苏晚星捏着纸片的手指微微发紧,她把书信和铁皮盒都翻了一遍,没找到其他相关的凭证。这张便条是唯一的希望,可字迹模糊成这样,项目方定然不会认。
窗外传来脚步声,伴随着熟悉的敲门声,是陆时衍。这些天他一有空就来帮忙,要么陪着老住户们谈心稳定情绪,要么四处打听当年的知情人,此刻他身上还带着一身夜风的凉意,进门就问:“今天整理阁楼有收获吗?王大爷说他当年好像见过居委会的人来丈量过棚子的尺寸。”
苏晚星转身时,眼里还带着未散的光亮:“陆时衍,你看这个!”
她把便条递过去,陆时衍接过时动作格外轻柔,生怕稍一用力就把这脆弱的纸片弄破。他低头盯着字迹看了许久,眉头先是皱起,随即又舒展开些许:“是居委会的便条,虽然字迹模糊,但落款和日期能看清,还有这个盖章的轮廓,和我之前在档案馆见过的老居委会公章样式对得上。”
“可关键部分看不清,”苏晚星有些泄气,“他们要是说这是伪造的,或者说条款不全,怎么办?”
“不会。”陆时衍指尖点了点便条下方的落款,“一九八七年的青石板巷居委会,主任是李建国,我认识他的后人,之前聊过当年的事,他说李主任当年处理巷子里的事,都喜欢用这种手写便条留底。而且这纸张的年份,还有墨迹的老化程度,都和八十年代的特征吻合,做不了假。”
他顿了顿,补充道:“现在的问题是补全模糊的部分,找到能佐证这张便条有效性的旁证。档案馆里应该存有一九八七年居委会的会议记录或者同期的其他审批文件,只要能找到当时的存档样式,再对比这张便条的笔迹和公章,就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苏晚星眼睛亮了起来:“那我们明天就去档案馆?”
“嗯,我已经提前联系了档案馆的熟人,让他们帮忙留意一下青石板巷相关的旧档案,”陆时衍把便条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自己随身带的皮质文件夹里,“不过要做好心理准备,八十年代的档案可能没那么规整,查找起来要费些功夫。”
第二天一早,两人揣着那张便条,直奔市档案馆。档案馆在老城区的一栋红砖楼里,楼道里铺着磨得发亮的水泥地,墙壁上爬着淡淡的霉斑。负责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馆员,姓陈,听说是陆时衍父亲的老同事。
“青石板巷的档案啊,”陈馆员翻着手里的登记册,眼镜滑到了鼻尖上,“八十年代的居民建筑审批档案,应该在三楼西侧的库房里,就是那边的架子太高,而且有些档案受潮,整理起来麻烦。”
他领着两人走进库房,一股浓重的灰尘味扑面而来。库房里摆满了高大的铁架,架子上整齐地码着一排排档案盒,标签上的字迹大多已经模糊。陈馆员指了指靠里的几排架子:“一九八七年的在那边,你们慢慢找,注意轻拿轻放,别弄散了纸张。”
陆时衍和苏晚星分工合作,一人负责一排架子,按照年份和街道名称逐一查找。档案盒大多沉甸甸的,打开时要格外小心,里面的纸张有的脆得一碰就掉渣,有的则粘在一起,需要慢慢揭开。
阳光透过库房高处的小窗户斜射进来,在灰尘中拉出一道道光柱。苏晚星蹲在地上,手指拂过一个个档案盒,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陆时衍站在架子旁,动作沉稳地翻着档案,衬衫的袖口挽起,露出线条清晰的小臂。
“怎么样?有线索吗?”苏晚星直起身揉了揉腰,问身边的陆时衍。
陆时衍摇摇头,手里拿着一个空档案盒:“我这边找了三排,都是其他街道的,青石板巷的好像不在这一片。”
陈馆员走过来,看了看他们翻找过的区域,皱眉道:“不对啊,登记册上明明写着在这里……难道是上次整理的时候放错了?”
就在这时,库房门口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两个穿着黑色西装的男人走了进来,亮出手里的证件:“您好,我们是市城建局的,接到举报,这里有部分涉及古城改造的档案存在违规查阅风险,现在需要临时封存相关档案,请配合我们的工作。”
苏晚星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地看向陆时衍。陆时衍的脸色沉了下来,上前一步挡在她身前:“请问你们有正式的封存文件吗?我们是按照正常流程来查阅档案的,而且提前报备过。”
领头的男人面无表情:“这是上级的临时通知,文件随后会送到。在文件送达前,所有涉及青石板巷及周边老巷的档案,一律不得查阅、带出。”
“你们这是故意的!”苏晚星忍不住提高了声音,“我们找的是八十年代的审批档案,和现在的古城改造有什么关系?你们就是不想让我们找到证据!”
“这位女士,请你注意言辞,”男人眼神锐利地扫了她一眼,“我们只是执行公务,如果你有异议,可以向上级部门反映。”
陈馆员在一旁劝道:“年轻人,别冲动,城建局确实有临时封存档案的权力,咱们没必要硬碰硬。”
陆时衍按住苏晚星的肩膀,示意她冷静,目光落在那两个男人身上:“既然是公务,我们配合。但麻烦你们出示一下工作证的编号,还有上级部门的联系方式,我们需要核实。”
那两个男人对视一眼,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拿出工作证晃了一下。陆时衍快速记下编号,又掏出手机假装要拨号,那两人见状,没再多说,径直走到存放青石板巷档案的区域,开始往箱子里装档案盒。
苏晚星看着他们把一个个可能藏有关键证据的档案盒搬走,心里又急又气,眼圈都红了:“怎么办?他们肯定是项目方找来的,就是想阻止我们找到凭证。”
陆时衍拍了拍她的后背,声音沉稳:“别慌,他们能封存档案,却封不住已经存在的证据。这张便条本身就是重要线索,而且陈馆员刚才说了,档案可能是放错了位置,说不定还有其他地方存着备份。”
他转头看向陈馆员:“陈叔,请问除了三楼的库房,档案馆里还有其他地方存放八十年代的老档案吗?比如当年的临时存放点,或者个人留存的备份?”
陈馆员摸着下巴想了想:“临时存放点倒是有一个,在地下室,不过那里的档案都是没来得及整理的,堆得乱七八糟,而且潮湿得很,很少有人去查。”
“我们去看看。”陆时衍立刻说道。
地下室比库房更显阴暗,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墙角甚至结着一层薄薄的青苔。这里的档案没有按类别摆放,只是随意地堆在几个大木架上,有的还用塑料布裹着,防止受潮。
苏晚星和陆时衍借着手机的光亮,一点点地翻找。木架上的档案又沉又乱,翻了没多久,两人的手上就沾满了灰尘和霉斑。
“会不会真的没有?”苏晚星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语气里带着一丝沮丧。
陆时衍没说话,只是弯腰继续翻找。就在他掀开一叠用塑料布裹着的档案时,一个红色的笔记本从里面掉了出来,落在地上发出轻微的声响。
他捡起来一看,笔记本的封面已经褪色,上面用钢笔写着“青石板巷居委会 一九八七年工作记录”。
“找到了!”陆时衍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喜。
苏晚星立刻凑过来,两人一起翻开笔记本。里面的字迹和那张便条上的如出一辙,都是利落的硬笔字,记录着当年居委会的日常工作,小到邻里纠纷调解,大到街道改造规划,都写得清清楚楚。
翻到十一月的那一页时,苏晚星的手指停住了。上面写着:“十日,接待居民苏秀兰,申请在院后搭建储物棚,用于堆放护巷工具及旧物,经实地丈量,未占用公共通道,符合街道管理规定,同意搭建,已开具便条为凭,存档备查。”
下面还附着一张小小的草图,画着储物棚的位置和尺寸,旁边盖着清晰的居委会公章。
“太好了!”苏晚星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这就可以证明便条是真的,搭建根本不违规!”
陆时衍也松了口气,指尖划过笔记本上的字迹,目光却突然被另一行记录吸引。那是十二月的一页,写着“二十五日,组织巷内居民茶话会,邀请街道办工作人员及部分居民代表参加,合影留念于巷口老槐树下”。
笔记本的这一页夹着一张泛黄的合影照片,照片上的人大多穿着八十年代的中山装和的确良衬衫,笑容淳朴。陆时衍的目光落在照片中间偏左的位置,瞳孔微微一缩。
照片上,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年轻男人和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年轻女人站在一起,男人的眉眼和他有七分相似,女人的笑容则和苏晚星如出一辙。
“这是……”苏晚星也看到了照片,惊讶地捂住了嘴。
陆时衍指尖轻轻点在照片上:“那个男人,是我父亲陆振国。”
苏晚星的心跳骤然加快,声音有些发颤:“那……那个女人,好像是我妈妈,林慧。”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难以置信。他们从小就认识,一起在青石板巷长大,却从来不知道,他们的父母竟然在三十多年前,就因为居委会的茶话会有过交集。
照片的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振国、林慧、秀兰、桂英等同志合影。”
桂英,是陆时衍外婆的名字。
苏晚星突然想起外婆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我和你陆奶奶啊,年轻的时候可是最好的姐妹,只是后来各自忙家事,联系就少了。”
原来,这份情谊的背后,还有这样一段被时光掩埋的交集。而他们两人的重逢与相守,似乎早在三十多年前这张合影定格的瞬间,就埋下了伏笔。
陆时衍小心翼翼地把照片和笔记本收好,放进文件夹里。地下室的霉味依旧浓重,但此刻两人的心里都暖烘烘的。
“证据找到了,搭建违规的说法不攻自破,”陆时衍看着苏晚星,眼底带着笑意,“接下来,该轮到我们反击了。”
苏晚星用力点头,指尖攥着那个沉甸甸的文件夹,仿佛攥住了青石板巷的未来,也攥住了一段跨越时光的羁绊。阳光透过地下室狭小的窗户照进来,落在两人相视而笑的脸上,驱散了所有的阴霾与疑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