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的架空历史小说《大明:开局献祭朱元璋,我登基成帝》近期备受关注,很多网友在品鉴过后对作者“佚名”的文笔赞不绝口,文里主人公是朱永炆朱高炽。主要讲述了:至于刺探情报、调查军情、听闻消息什么的,自然也是为了大明王朝的安全所为。为了避免大明安全局权力过大,肆意胡为,朱允炆下令,没有自己或内阁许可,大明安全局不可擅自逮捕、羁押、审讯任何官员。换言之,大明安…
《大明:开局献祭朱元璋,我登基成帝》精彩章节试读
至于刺探情报、调查军情、听闻消息什么的,自然也是为了大明王朝的安全所为。
为了避免大明安全局权力过大,肆意胡为,朱允炆下令,没有自己或内阁许可,大明安全局不可擅自逮捕、羁押、审讯任何官员。
换言之,大明安全局只有调查权,行动权,但没有逮捕权、审讯权,若是需要审讯,则需会同三司,不可独立审讯。
相对于锦衣卫而言,大明安全局已然去掉了獠牙。
内阁纵然是想反对,也反对不出来,朝廷中一些官员也表示了担忧,准备上奏折反对,可奏折还没递上去,便被内阁扣了下来,说不定明天就给烧掉了。
无他,皇上给了内阁与六部面子,内阁和六部也得照顾下皇上的脸面,不是吗?
纵然是崇尚文治的方孝孺,对于大明安全局的设置也没有说半句不满的话。
从根本上来说,大明安全局与锦衣卫并没有区别,都是为皇上负责的独立情报、护卫机构。
但从特征上来看,锦衣卫是脱缰的饿狼,见到人便扑上去咬,不死不休,咬死一个,接着咬另一个。但大明安全局不同,它更像是一匹被人握着缰绳的马,纵可以嘶鸣、奔跑,终究是不会咬人的。
这样的机构,方孝孺不反对,因为这是帝王的手段。
几位大佬不发话,底下的人怎么喊都没用。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十日,朱允炆明旨,设大明安全局。
大明安全局登上大明历史舞台,成为了朱允炆手中的一柄钝厚的剑,不见锋芒,却锐不可当!
七月十六日,扬州府外。
朱棣看着远处来迎接自己的李增枝,脸上浮现出了一抹笑意,对身旁的丘福说道:“这些人,还是有用处的。”
丘福瞥了一眼李增枝,含笑道:“王爷说的是极。”
距离近了。
李增枝下马,行礼道:“前军左都督李增枝,拜迎燕王。”
朱棣稳稳落地,上前走了几步,搀住李增枝的胳膊,亲和地说:“李都督,快快请起。奔波月余,在这扬州府得见家人,甚是快慰。”
李增枝见朱棣毫无架子,又称自己为家人,嘴角顿时笑开,连忙请道:“叔父,我在城中安排妥了,还请叔父移步,休息一二,再赶往京师。”
李增枝是岐阳王李文忠的次子,而李文忠又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从这一层关系上来看,李文忠与朱棣,属于姑表兄弟。
如此一来,李景隆、李增枝,便需要称朱棣为表叔父。
在年轻的时候,朱棣便跟着李文忠学习战争,与李景隆、李增枝关系密切。
朱棣自北平赶往京师金陵,在这扬州府遇到了“亲人”,高兴不已,加上李增枝很会做事,安排朱棣等人进入扬州府,直接包下了一座酒楼,命令军士看守,不允许任何人接近。
在酒过三巡之后,李增枝屏退左右,朱棣不动声色,抬了抬手,让丘福等人也退了出去。
李增枝见房间中在只有自己与朱棣,便放心下来,举杯敬了朱棣一杯酒,说道:“叔父,我们是一家人,便不说两家话了。”
朱棣默然点头。
论血缘关系的话,说是一家人,没错。
李增枝低声道:“叔父,如今圣上心思难测,前段时间先推出了内阁,这才没多久,又推出了新兵之策,数日前又设置了大明安全局,朝堂内外,人心惶惶啊。”
“哦,怎么讲?”
朱棣看着李增枝问道。
对于朱允炆的手段,朱棣是听闻且支持的。
就算是自己上台,也必然重要一批人代替自己干活,否则,皇上直接管理中枢,大小事都需要自己过目,就算不累死,也得烦死。
内阁的设置,朱棣认为这是很天才的手段。
至于新兵之策,大明安全局,朱棣都可以接受,并不认为这些举措会导致人心惶惶。
李增枝叹了一口气,说道:“如今朝堂大权,都收归六部与内阁,官员一个月只能见两次皇上,纵是递上奏折,弹劾个人,都可能被内阁扣押,长此以往,大明的江山,可就成了内阁的江山了。”
朱棣淡然地品着酒。
对于内阁拥有多少权力,朱棣是清楚的。
李增枝的话,过于危言耸听。
李增枝见朱棣不说话,又言道:“新兵之策之下裁兵十万,这十万可都是裁到了我们勋贵身上。尤其是一些与我们有深交的军士将校,更是直接被削去了官职,带着兄弟们离开了京营。”
“这些兄弟找上了门,我们管还是不管?管吧,又不敢违背皇上旨意,不管吧,任由他们流落街头,作为昔日同袍,如何能忍?”
“皇上只顾着推行新兵之策,却动摇了京营之根,是乱局之相。再说那大明安全局,摆明了便是锦衣卫,皇上新掌大权才多久,便违背太祖意愿,重启锦衣卫,可见当今皇上——并没有领略太祖治国方略啊。”
朱棣看着李增枝,那一句“没有领略太祖治国方略”的话,如惊雷一般闪过朱棣的脑海。
这是一个完美的理由!
小说《大明:开局献祭朱元璋,我登基成帝》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