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临危受命主角是朱由检王承恩,主要讲述了:崇祯二年五月,春雨绵绵。朱由检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王承恩禀报,清风求见。这一个月来,清风一直在忙于整理那些藏在永乐大典中关于《连山》《归藏》的线索。今日突然来访,必有重大发现。“宣。“朱由检心中充满了…
《临危受命》免费试读第30章 清风舌战群雄
崇祯二年五月,春雨绵绵。
朱由检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王承恩禀报,清风求见。
这一个月来,清风一直在忙于整理那些藏在永乐大典中关于《连山》《归藏》的线索。今日突然来访,必有重大发现。
“宣。“朱由检心中充满了期待。
清风走进御书房,怀中抱着两本装帧古朴的书册。
看来他们从密室中带出的永乐大典中失传部分,经过一个月的整理和研究,终于理清了其中部分奥秘。
“陛下,“清风将书册恭敬地放在御案上,“这是从永乐大典各卷册中整理出来的《连山》《归藏》的全部内容。与古籍中对这两部书的描述完全吻合。“
朱由检激动地翻看着书册。他们在天一阁发现的永乐大典遗失部分,经过一个月的整理,终于还原出了这两部失传已久的典籍。
“你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朱由检的声音有些颤抖,“自汉代以来,这两部书就已失传。今日能在永乐大典中重现天日,这是何等机缘!“
清风点头:“是啊。这一个月来,根据古籍记载,《连山》《归藏》与《周易》实为一体。《连山》主山川地势,《归藏》主阴阳变化,《周易》则主天道运行。三者合一,便是天地人三才之道。“
“所以那些倭人才对永乐大典如此执着?“朱由检若有所思,“他们是想通过这些典籍,找到大明的龙脉所在?“
“很有可能,但不止于此。“清风道,“但贫道觉得,永乐大典中应该还有更重要多的秘密等待发掘。“
朱由检站起身,来回踱步。他们在天一阁的发现,远比想象的要重要得多。这不仅关系到大明的国运,更涉及到整个天下的命数。
“清风。“他突然停下脚步,“朕决定封你为国师。永乐大典的研究,就交给你全权负责。“
清风一愣:“陛下,这…贫道何德何能担此重任。“
“朕知道你担心什么。“朱由检笑道,“你年纪轻,资历浅,会有人反对。但这些典籍的奥秘,也只有你才能参透。“
清风沉默片刻,郑重地跪下:“贫道,遵旨。“
“什么?封一个小道士为国师?!“
次日早朝,大殿内一片哗然。朱由检的旨意一出,文武百官几乎同时变了脸色。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吏部尚书李邦华第一个站了出来,“国师之位,兹事体大。历来都由德高望重的大儒担任,如何能让一个年轻道士担任…“
“李大人说得对。“兵部尚书王洽也出列道,“此子不过十六,十七岁,资历尚浅,如何能担此重任?“
朱由检早料到会有此反应。他环视群臣,淡淡道:“诸位爱卿可知《连山》《归藏》为何物?“
大殿内顿时安静下来。这两部典籍失传已久,就连饱读诗书的大臣们也只是在古籍中见过只言片语。
“这两部典籍,自汉代以来就已失传。“朱由检继续道,“如今清风从永乐大典中找到它们的踪迹,并成功还原出来。诸位觉得,这是何等功绩?“
“陛下!“礼部尚书钱龙锡出列道,“即便他有此功劳,也不能轻易封为国师。不如让他与众大儒切磋一番,若真有真才实学,我等自然心服口服。“
“好!“朱由检一拍龙椅扶手,“就依钱爱卿所言。三日后,金殿辩论。就要众位爱卿看看,这个年轻的道士,到底有几分本事!能否担此重任。“
朝会散后,清风正在整理典籍,王承恩匆匆赶来:“清风道长,陛下让老奴通知您,三日后要和朝臣辩论。那些大臣们已经开始准备了。听说他们请来了江南四大才子,还有五位翰林学士…“
“无妨。“清风头也不抬,继续研究手中的典籍,“真理不在多数,而在道理。“
“可是…“王承恩还想说什么,却见清风已经沉浸在典籍中。那些古老的文字在烛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仿佛蕴含着天地间最深奥的秘密。
三日后的金殿辩论,注定是一场龙争虎斗。
三日后,金銮殿上灯火通明。
殿内气氛凝重,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左边是以李邦华为首的大臣们,个个衣冠楚楚,神情倨傲。右边只有清风一人,一袭青衫,神态从容。朱由检高坐龙椅,目光在两边游移。这场辩论,关系重大。
“今日辩题,“朱由检沉声道,“《忠诚》。“
话音刚落,殿内先是一片寂静,随即响起窃窃私语。大臣们交头接耳,似乎都没想到陛下会出这样一个题目。
片刻后,翰林院修撰张溥第一个出列。他捋了捋长须,朗声道:“臣以为,忠诚二字,当以君为先。食君之禄,当尽君之忠。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说着,还意有所指地瞥了清风一眼。
张溥心想:“我第一个抢先表达观点,既在陛下面前表了忠心,又直接抛出群臣都无法反驳只会赞同的观点,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妙,实在是妙!”
“正是。“詹事府少詹事顾明芳立即附和。他是当朝名儒,素以博学著称。只见他从容引经据典:“《论语》有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亦言:’君之视臣如手足,臣之视君如腹心’。忠于君王,这是臣子的本分。“
一时间,大殿内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引经据典,有的慷慨陈词。但核心只有一个:忠于君王,忠于皇室。
朱由检听着这些言论,面无表情。作为穿越者,他对这种封建思想早已看透。这些大臣们口口声声说忠君,可真到关键时刻,有几个真能为国为民?
他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清风:“你怎么看?“
清风缓缓走到殿中央。他年纪虽轻,但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超然气度。只见他环视众人,不卑不亢道:“诸位说得都有道理,但臣却有不同见解。“
“哦?“李邦华冷笑一声,声音里带着几分讥讽,“难道你认为不该忠于君王?“
殿内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清风身上。有人露出不屑,有人带着敌意,还有人暗自期待这个年轻道士出丑。
但清风丝毫不为所动。他先是向朱由检行了一礼,然后直起身子,声音清朗:“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确是臣子的职责。但臣以为,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对天下,对百姓。“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有人惊呼“大胆“,有人怒斥“狂妄“,更有人高声指责他“大逆不道“。
“肃静!“朱由检一声断喝,殿内重归寂静。
“请诸位想想,“清风不慌不忙,声音不疾不徐却字字清晰,“君王为何而立?天子为何而生?不就是为了天下苍生吗?“
他目光扫过众人:“如果只知道对君王忠诚,而不顾百姓死活,这样的忠诚,又有何意义?“
“大胆!“兵部尚书王洽怒发冲冠,胡子都气得翘了起来,“你这是何意?莫非是要动摇国本不成?“
清风不为所动,反而迎着王洽的目光:“王大人,请问边军缺饷一事,您可曾上奏?“
王洽一窒,脸色顿时涨得通红。边军缺饷确实是他分内之事,可他怕得罪魏忠贤一直没有处理。
“将士饥寒交迫,百姓流离失所。“清风继续道,“如果我们只顾着在朝堂上歌功颂德,却不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忠诚,对得起天下百姓吗?“
朱由检听到这里,眼中精光一闪。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太明白清风这番话的分量。在这个封建社会,敢说出这样的话,需要何等的勇气!
“荒谬!“李邦华厉声道,“你这是在动摇国本!君为臣纲,这是祖宗之法,岂容你妄加评议?“
“贫道不敢。“清风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从容,又带着几分坚定,“贫道只是认为,真正的忠诚,应该是既忠于君王,也忠于天下。君王爱民,臣子为民。如此上下一心,才能让大明真正强大起来。“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就连一些原本对他不满的大臣,也不由得若有所思。朱由检更是听得连连点头。这番话说到了他的心坟里。他穿越而来,就是想改变大明的命运。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一群只会歌功颂德的大臣可不行。
“诸位大人。“清风环视众人,声音愈发坚定,“臣斗胆问一句:为官者,究竟该如何对待君王与百姓?“
他指着殿外的天空:“天子,顾名思义,是上天之子。而天道是什么?《尚书》有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意即民意,这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在!“
此言一出,连一向稳重的李邦华也坐不住了:“你是说,君王还要听命于百姓不成?“
“非也。“清风摇头,“臣是说,君王爱民,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忠君之道。“
他转向朱由检,躬身一拜:“陛下,您可知道,为何历朝历代,都要给皇帝一个尊号?“
朱由检微微一怔。他虽是穿越者,但对这个问题还真没深想过。
“比如汉武称’天子’,唐太宗称’天可汗’,这些尊号的背后,都暗含着一个道理。“清风正色道,“那就是提醒帝王:您不仅是一国之君,更是天下之主,是天意在人间的代行者!“
殿内一片寂静。就连那些原本对清风不屑的大臣,此刻也不由得认真倾听。
“而我等为臣者,效忠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这个位置所代表的天意。“清风继续道,“所以,当君王施仁政时,我们要竭尽全力辅佐;当君王有失时,我们更要据理力争,绝不能一味阿谀奉承。这,才是真正的忠诚!“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突然提高:“诸位想想,如果我们只知道歌功颂德,对陛下言听计从,却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国家衰败,这样的臣子,岂不是在害君误国?!“
这番话如惊雷般在大殿内回响。许多大臣低下头,陷入沉思。他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只是长期浸淫在官场中,早已习惯了明哲保身,忘记了为官的初心。
“再举个例子。“清风忽然话锋一转,“比如边军缺饷一事。如果我们真的忠于君王,就该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遮遮掩掩,讳疾忌医。边军一日无饷,将士就一日挨饿;将士一日挨饿,边境就一日不稳;边境一日不稳,国家就一日危险。这样的结果,才是真正的不忠!“
王洽的脸色变了又变。作为兵部尚书,他深知这番话说到了要害。
“所以臣以为,“清风的声音渐渐平和下来,“忠诚不是一味顺从,而是要有担当。既要对君王尽忠,更要对天下负责。我们要让陛下成为明君,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要让大明真正强大起来。这,才是我们这些为臣者的责任!“
说完,他深深一躬:“贫道言罢。“
大殿内鸦雀无声。许多大臣都在默默思考清风的话。这个年轻的道士,不仅对经典了如指掌,更难得的是,他敢说真话,敢讲道理。
朱由检看着殿下众人的表情,心中暗喜。清风这番话,不仅说服了大臣,更重要的是,点明了为官者的责任。这正是他想要的朝廷气象!
“好!“他站起身,“清风言之有理。忠诚不是盲从,为臣不是应声虫。诸位爱卿,都该好好想想今日这番话!“
李邦华等人对视一眼,齐齐躬身:“陛下说得是,臣等受教了。“
就这样,一场始于质疑、终于折服的金殿辩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此以后,朝野上下对这位年轻的道士,再也没有人敢轻视。
朱由检站起身,目光威严地扫过殿内众臣:“今日之辩,朕心甚慰。清风不仅学识渊博,更难得的是心怀天下、敢言直谏。这正是国之栋梁所应具备的品格。“
小说《临危受命》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