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两宋元明小说,大明,我皇太子,逆天改命,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书迷的关注。作者酸酸的橙子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最新章节第12章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如果你喜欢阅读两宋元明小说,那么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主要讲述了:第13章“这……殿下,您要周遇吉将军何用?不如再挑两百精兵补上?”曹化淳面露难色。一千士兵倒也罢了,他还能从其他军队抽调补充,可周遇吉是勇卫营的核心将领,放走他,实在让人心疼。朱慈烺心中何尝不…
《大明,我皇太子,逆天改命》精彩章节试读
第13章
“这……殿下,您要周遇吉将军何用?不如再挑两百精兵补上?”曹化淳面露难色。
一千士兵倒也罢了,他还能从其他军队抽调补充,可周遇吉是勇卫营的核心将领,放走他,实在让人心疼。
朱慈烺心中何尝不想将黄得功、孙应元一同纳入麾下?
可他清楚,这般贪心会引起崇祯的怀疑,只能先退而求其次。
他故作严肃道:“曹大伴,如今局势动荡,孤需组建一支可靠的东宫卫队护卫安全,调周将军前来,正是为了训练卫队。”
这话瞬间让曹化淳想起天启皇帝意外落水、神宗皇帝早年受困的旧事,安全之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他立即点头应允:“殿下安危为重!周遇吉,你即刻为皇太子挑选人手,从今日起,你便是皇太子的人,务必护好殿下!”
“末将遵命!”周遇吉躬身领命,心中满是振奋。
能成为皇太子亲信,将来太子登基,便是妥妥的“从龙之功”,升官加爵指日可待。
他对勇卫营将士的能力了如指掌,仅用一炷香时间,便按要求挑出八百骑兵、一百炮兵、一百斥候,皆是马术精湛、战力过硬的精锐。
朱慈烺对周遇吉挑选的人马十分满意,为了回报勇卫营,也为了彻底解决火器质量问题,他决定亲自去兵仗局一趟。
“曹大伴,把勇卫营中不合格的火器、炸膛的火铳都装车,随孤去兵仗局,倒要看看那里的人是不是长了三头六臂,敢造出这般劣质的兵器!”
曹化淳闻言先是大喜。
兵仗局积弊已久,若能借太子之手整顿,对勇卫营百利而无一害。
可转念一想,他又面露难色,躬身道:“多谢殿下为勇卫营出头!只是奴婢还需回宫中照看皇爷,不如让黄得功将军代奴婢随行?”
朱慈烺瞬间明白他的心思。
曹化淳不愿得罪兵仗局的掌印太监,毕竟都是宦官一脉,日后还需相互扶持。
“太监何苦为难太监”,他没有勉强,点头道:“也好,黄得功,即刻行动!”
“遵命!”黄得功领命,并未将勇卫营所有劣质火器都装车,只挑了几门炸膛的虎蹲炮、一百杆有裂缝的火铳。
足够证明问题,又不至于把事情闹得太僵。
抵达兵仗局门口,朱慈烺让黄得功等人在外等候,只带着岳洋、周遇吉等十人进入。
岳洋手持尚方宝剑在前开路,守门士兵见是皇太子亲至,不敢有丝毫阻拦,一行人顺利进入火器打造工坊。
眼前的景象让朱慈烺大失所望:偌大的工坊里,只有一百多个铁匠无精打采地打着铁,打造火铳的动作慢吞吞的,毫无生气。
他眉头紧锁,转头对岳洋道:“传兵仗局掌印太监,速来见孤!”
“遵命!”岳洋上前几步,高声喊道:“皇太子驾到!传兵仗局掌印太监即刻见驾!”
工坊内的工匠们闻声,连忙扔下手中的活计,跪倒在地:“拜见皇太子殿下!”
“免礼平身。”朱慈烺摆了摆手,目光扫过众人,“谁是这里的负责人?”
一个身材瘦小、面黄肌瘦的铁匠上前躬身道:“回禀殿下,草民赵元华,是这里的铁匠首领。”
朱慈烺打量着他,见他身形单薄得仿佛连铁锤都握不稳,唯有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一股韧劲。
“兵仗局的太监为何不见踪影?”朱慈烺追问。
“回殿下,两位公公平日里极少来工坊,方才已有工友去通报,想来很快就到。”
赵元华说话不卑不亢,条理清晰,让朱慈烺不由得多看了他几眼:“你是哪里人?能否独自打造鸟铳?”
“草民是温州乐清人氏,乃火器专家赵士祯的后人,可独自打造鸟铳。”赵元华如实答道。
朱慈烺心中一动。
赵士祯可是大明著名的火器专家,曾研制出迅雷铳等先进火器,没想到他的后人竟在兵仗局当铁匠。
他对岳洋使了个眼色,岳洋立即递过一杆线膛枪和一颗米尼弹。
“你看看,这等火铳能否打造?若能造出,孤升你为兵仗局千户!”
赵元华在兵仗局多年,从未见过这般许诺,心中虽有疑虑,却还是接过线膛枪仔细查看。
只看了一眼,他的脸色便骤然变化,双手颤抖着抚摸枪身,一边翻看一边惊叹:“这是自生火铳,枪膛里还有膛线……这锥形铅弹更是精妙!”
他越看越激动,突然闭上眼睛,仿佛在脑海中推演打造流程,竟把身边的皇太子都抛到了脑后。
周遇吉等人面面相觑,不知这老铁匠为何如此失态。
过了十几息,赵元华猛地睁开眼睛,不等朱慈烺开口,便将定装火药和米尼弹装入枪膛。
岳洋等人见状大惊,立即挡在朱慈烺身前,刚要呵斥,却被朱慈烺摆手制止。
“砰!”
一声枪响,米尼弹精准地轰击在不远处的木门上,打出一个窟窿。
赵元华看着弹孔,激动地大叫:“好强的威力!比咱们现在造的火铳强十倍不止!”
随后,他“扑通”一声跪倒在朱慈烺面前,高举线膛枪:“此等火器堪称神器!当年毕懋康大人曾研制出燧发火铳,却在弹丸设计上远不及它。可惜……兵仗局没有足够的银子和优质材料,即便有样品,也难以打造啊!”
朱慈烺伸手扶起他,语气坚定:“银子和材料,孤来解决!只要给你足够的支持,能否造出这种火铳和子弹?”
“能!”赵元华斩钉截铁地说,“只需一个月!若有充足的材料和银子,草民定能造出合格的火器!”
“好!”朱慈烺大喜,“孤明日便派人送来铁料和银子。一个月后,若你能造出此等火器,千户之职,绝不食言!”
“谢殿下!若一个月内造不出,草民愿提头来见!”赵元华重重磕头。
随后,朱慈烺又追问了兵仗局的情况,越听越是愤怒。
原来兵仗局本有三千多工匠,可掌印太监长期克扣拖欠饷银,许多工匠为了活命纷纷逃走。
剩下的工匠不足千人,两个太监却依旧按三千人的名额上报,一边倒卖生铁牟利,一边吃着两千多人的空饷,把国之重器的工坊当成了敛财工具!
“刘公公、张公公到!”
就在此时,兵仗局的两位掌印太监在一群小太监的簇拥下姗姗来迟,排场十足,竟有几分“九千岁”出行的架势。
小说《大明,我皇太子,逆天改命》试读结束!